钢琴别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69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achmaninov Piano Music Collection/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作品集合【P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17 09:23 编辑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生于俄罗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等。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http://pianopaper.net/piano/foru ... C%E8%AF%BA%E5%A4%AB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13: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的写作。


我们可以在此对本部作品的音乐性格、音乐思维等诸多方面先做一个综述,的确,作为音乐历史上不可忽视和不可遗忘的作曲家和作品,各种人从各种方面对这部协奏曲进行过多方面的评价,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综合了李斯特的强烈的钢琴风格传统以及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咏唱性和质朴的情绪表现力…… ”,这段文字从音乐风格角度概括了这部协奏曲的总体风格特征,并且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拉氏在音乐上的“继承性”特征,又如“……此时正值俄国革命前夕,整个俄国正处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下,好似一座监狱,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不满和苦闷。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困惑、绝望、看不到出路的忧郁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 ”,这段文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氏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另有一些文论中将全曲的风格定位于“浪漫俄罗斯经典忧伤风格 ”。在笔者看来,上述对于此曲的风格特征的概括均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对于此曲概括之外,还可以认为这是作曲家一种心理上的苦闷、悲哀的宣泄,因为音乐毕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时,这些有关音乐表现力上的形容词或者说用于音乐分析上的某些词汇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对于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情绪特征的概括;同时,作曲是一个非常主观意义上行为动作,在今天我们分析这部作品当然应当站在一个历史、宏观综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分析中获取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意图。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http://pianopaper.net/piano/foru ... C%E8%AF%BA%E5%A4%A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1:16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全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
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http://pianopaper.net/piano/foru ... C%E8%AF%BA%E5%A4%A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1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0:47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1914年前后开始创作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虽然作曲家1917年离开俄国时随身携带了大量草稿和初稿,但这首作品直到1926年才得以继续创作并完成。1927年,作曲家担任钢琴独奏,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演出,弹奏这首协奏曲。第一场音乐会于3月18日在费城举行,指挥是斯托科夫斯基。不过,在这部作品首次出版(1928年,巴黎)之前,作曲家又对它进行了大量修改。作曲家对后来的演出效果仍然不满意,继续不停地对其进行修改,直到1941-1942年间才完成这首作品的最终版本,也就是作曲家1943年去世前不久。

这些不同版本中改动的地方有三种。首先,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于1927年部分重写,末乐章的中间部和尾声分别于1927年和1941年两度重写。其次,钢琴独奏声部也进行了各种改动,尤其是1941年对第二乐章中间部分的改动。再次,作曲家对许多地方进行了删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27年和1941年重新创作的第三乐章的尾声,对这一乐章的整体规模进行了较大的压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2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0:23 编辑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拉丁化:Rapsodiya na temu Paganini),俄裔美國藉作曲家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1934年創作的A小調24段變奏曲,作品編號43,由鋼琴獨奏配以管弦樂團伴奏,類似鋼琴協奏曲
此曲以《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命名,是因為拉赫曼尼諾夫以尼可羅·帕格尼尼為獨琴小提琴創作的著名隨想曲第24號隨想曲》(Caprice No. 24)加以變化以成。《第24號隨想曲》被多位作曲家採用為作曲藍本,著名的有約翰尼斯·布拉姆斯弗蘭茲·李斯特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等,拉赫曼尼諾夫只是其一。
根據《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樂譜上的說明,拉赫曼尼諾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創作此曲。此曲於同年11月7日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彈奏鋼琴,費城管弦樂團伴奏。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A小調變奏曲,共變奏24次。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概览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A小調變奏曲,共變奏24次。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概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3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1:17 编辑

双钢琴狂想曲-俄罗斯狂想曲
Russian Rhapsody is a piece for two pianos in E minor composed by Sergei Rachmaninoff in 1891, when he was 18.[1] It is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d as a set of variations on a theme, rather than a true rhapsody. It was premiered on October 29, 1891, and its performance lasts approximately nine minutes.[2]

While still a student at Moscow Conservatory, Rachmaninoff wrote to Natalia Skalon on January 22, 1891 [O.S. January 10] mentioning that he had begun work on a piece for two pianos that he wanted to play with Alexander "Sasha" Siloti.[3] Although, he dated the manuscriptJanuary 12–15, 1891 [O.S.], implying that he had the composition in his head at the time of the letter, and only recorded the days he notated it on paper. Despite his stated intentions, he began rehearsing with Leonid Maximov, who had been a fellow student of Nikolai Zverev and pupil of Siloti, to play at a student concert at the Conservatory on March 8, 1891. However, Zverev, still upset over Rachmaninoff's request for a separate composing room, did not allow them to play together, so at the concert Rachmaninoff ended up conducting his choral work Deus Meus (1890) instead.[1] The Rhapsody received its premiere after he graduated, on October 29, 1891, in a performance by Rachmaninoff and Josef Lhévinne at the Conservatory.[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5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1:17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一双钢琴组曲组曲》
Suite No. 1 (or Fantaisie-Tableaux for two pianos), Op. 5, is a composition for two pianos by Sergei Rachmaninoff. Composed in 1893, this suite illustrates four extracts of poems, written by Mikhail Lermontov, Lord Byron, Fyodor Tyutchev and Aleksey Khomyakov.[1][2]
This work was first performed on November 30, 1893, by Rachmaninoff and Pavel Pabst in Moscow, and is dedicated to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composed a second suite in 1901.
The four movements are:
I. Barcarolle. Allegretto, in G minor.
II. La nuit... L'amour... Adagio sostenuto, in D major. (The night...the love...)
III. Les Larmes. Largo di molto, in G minor. (The Tears)
IV. Pâques. Allegro maestoso, in G minor. (Easte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0:5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9 01:16 编辑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双钢琴组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双钢琴组曲》是一部很雄壮感性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很浓烈的“管弦乐意境”,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乐曲蕴含着温暖而浪漫炽热的宣叙调旋律。拉赫玛尼诺夫是“和声”运用的大师,运用大量功能和序列都新鲜的和弦,并且成功引用了民族传统的舞蹈节奏,赋予音乐主题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阿格里奇与弗赖里这两位同样是来自南美大陆的钢琴大师的音乐对话,给人以极高品味的享受钢琴演奏水乳交融,音色甜美的歌唱性,热情真挚的表现力,唯美纯净的意境,透彻的触键发音,让钢琴的声音把殿堂级的经典作品诠释得淋漓尽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1:19:06 | 只看该作者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
作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写于1944年10月,献给指挥家尤金·奥曼迪,并由他在次年初指挥了首演。
  这里的“舞曲”之名只存在象征之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分析,它更接近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可以被看作是由三个音乐画面组成的一套组曲,或者是一部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
  这部作品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类似之处,还在于它的悲剧性,让人感受到了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不断进行和深化着的哲学性思考,其中那些无尽的悲哀足以让人万箭攒心。不满与痛苦是那样充沛发达,由于意识到找不到出路而又倍感疲惫,偶尔是一些狡黠的徘笑打断了直爽性情的表达。整个乐曲的旋律不失为抒情而动人的类型,但节奏显得比较单调和机械,致使融合起来的感觉凸显了离奇的特点,似乎有意无意地强调着非人世和无意识这类特性。
  拉赫玛尼诺夫曾为《交响舞曲》的三首乐曲冠以“清晨”“正午”“黄昏”的名字,但在作品面世的时候,他又不再标明任何类似的标题或者说明,似乎在有意规避将这部作品音乐自传的理解倾向。
  蓬勃的朝气与坚强的毅力主宰着第一乐章。那些徒劳无益的努力贪求似乎被隐伏了起来,暂时不得露面。乐曲开始时的主题轻快典雅,但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就被激烈的凶兆和弦所打断。当它再以齐奏的方式再现之时,音响已经非常强劲有力,类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开头主题的个别乐段,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临近曲尾时,一支新的旋律在钟琴、竖琴和钢琴的伴奏下,响起于弦乐器声部,成为作者对自己遥远的亲切的青年时代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
  第二乐章有一些圆舞曲的感觉,充满了诗意的魅力以及精密的色彩变化,倾诉着作者成熟时期所经历的苦闷、不安、慵懒和狂热。
  末乐章可以被称为俄罗斯音乐文化中最令人震惊的作品之一,非常真实地塑造了在可怖的幽灵面前现出的恐惧、绝望和战栗这一类情状。乐曲一开始,便是全乐队轰然的一击,一个让人联想到《愤怒的日子》的旋律向人们逼来。在变换了速度的乐段,形成一种昏暗的背景色,仿佛死亡之神已经在向作曲家徐徐走来。最后完成于震耳欲聋的可怖的狂潮音响冲击之中,得出一个非常悲剧性的结论。
  拉赫玛尼诺夫自诉自己“我天生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就是如此敬谨写作《交响舞曲》的,将自己难忍的内心痛苦和心理疲惫、远离祖国的孤独和消极心情延伸爬蔓,展示于世,同时对自己的早期作品进行了回顾和重温,划出了一个圆满之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1:26:58 | 只看该作者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四手联弹《意大利波尔卡》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 1873-1943)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意大利波尔卡》(Polka italienne)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06年所作。当时他和家人在意大利度假时,碰到了一位正在演唱那不勒斯歌曲的街头艺人,正是这首那不勒斯歌曲给了拉赫玛尼诺夫灵感,创作出了这首意大利波尔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琴别院

GMT+8, 2024-4-20 01:37 , Processed in 0.0982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