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别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9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set/柴可夫斯基 钢琴协奏曲集合【PDF】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04: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17 09:26 编辑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 、《胡桃夹子》、《睡美人》等。(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
柴科夫斯基被认为是一位同性恋者,而正是因为柴科夫斯基对于侄子的不伦之恋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致使其创作了《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虽然 侄子鲍伯确实回应了柴可夫斯基的爱慕。然而这份不伦之恋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诸多压力和憎恶,生性敏感的柴可夫斯基痛苦难耐。九天后他骤然辞世。官方说法是由于霍乱,也有传言说他因同性恋身份被政府逼迫服毒。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或许是因为其同性恋的身份不被当局接受。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入的悲剧性。[2]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04:52:54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又称: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23,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创作与首演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尼古莱·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但是鲁宾斯坦对作品作出了无情的批评,令柴可夫斯基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19天以后,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罗斯家乡,地点是圣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罗斯(即拉赫曼尼诺夫的老师)及捷克指挥家那普拉夫尼克演出。但是这次俄罗斯的首演却又因演奏的速度过快而宣告失败。柴可夫斯基事后形容葛罗斯的表现是:“声音有如被残暴过来”。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莱·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译权威。

由钢琴弹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乐谱.本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1乐章:不太快的和极其庄严的快板—生气勃勃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第2乐章:朴素的小行板—最急板—初速(Andantino simplice - Prestissimo
第3乐章:火热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04:5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少凡 于 2013-9-10 13:59 编辑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ajor Op.44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ajor Op.44 ,作于1879年,这一年正是柴可夫斯基不幸的婚姻破裂的时期,在1879年10月11日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谈到自己的心情时说:“我现在越发感到,没有工作我真是活不下去了。数日前,我开始打从心底对态度漠然的自己感到不满,我预见这种态度逐渐会酝酿发展成为懒惰,并且发觉我所追求的就是工作,要开始慢慢适应它才好。”

此曲呈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然而鲁宾斯坦当时因身患结核病,身体急速衰弱,已无法再行演奏,而于翌年溘然长逝。此曲在1882年3月18日于莫斯科首演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泰尼耶夫,由安东·鲁宾斯坦担任指挥。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G大调,4/4拍,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从乐队全奏开始,钢琴随后反复。第二主题转为降E大调,在弦乐震音上,单簧管和圆号奏出引子,紧接着钢琴平稳奏出第二主题。在展开部中钢琴有长达79小节的华彩,其长度是呈示部的一倍半,是再现部的两倍以上。再现部依原型再现更加华美绚丽,第二主题以降B大调进行,最后乐章强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个乐章中有制定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与钢琴占同等地位,管弦乐方面显得收敛多了。由此有人认为柴可夫斯基是在模仿巴洛克协奏曲,以三重奏形式来写中间乐章。当然这种说法并无明确的根据。乐曲由弦乐器的合奏开始,独奏小提琴随后奏出引子主题,独奏大提琴也奏出互成对比的主题,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持续发展,直至钢琴出现。中间部分转为b小调,由主部主题后半部分派生出的乐思加以展开,第三段是将主部予以变奏,乐曲在钢琴的连续滑奏与琶音声中结束。

第三乐章,热烈的快板,G大调,2/4拍,自由的回旋曲式。其结构图示为:A-B-C-A-B'-C'-结尾。主题A由钢琴以强大的气势奏出,在弦乐拨奏的伴奏下突进。B段由钢琴以2个八度音程的齐奏出平易亲切的主题,此旋律移入木管,钢琴便以高音为之装饰。随后圆号一面吹奏对比主题,一面轻快地进行,在弦乐与管乐交织演奏之后,钢琴收尾而进入C段。 C段的主题也以八度齐奏方法为中心,之后由木管予以发展后,突然形成狂乱的乐思,在钢琴的下行装饰音型上,乐队加入强音形成高潮。之后是A段的再现,B ‘段用d小调处理,C’段转为F大调,进入结尾时,G大调的A段主题要素出现,华丽的钢琴应答,又强有力地收拢。在长大的延长记号之后,弦乐的拨奏引发出钢琴流泻般的声音,乐曲逐渐趋于激昂,同时加进定音鼓的连击,最后在连串不绝的强奏声中结束乐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4:00:46 | 只看该作者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3 in Eb Major Op.75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E-flat Major Op.75 ,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中是最鲜为人知的一首,它的长度只相当于普通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于1895年1月19日由泰尼耶夫担任钢琴独奏,那普拉佛尼克担任指挥初演。

乐曲用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4/4拍,奏鸣曲式。一开始是大提琴与定音鼓喃喃的低语,随后大管奏出第一主题。如梦般的第二主题由钢琴在G大调呈示,之后是弦乐接奏出甘美的旋律。当钢琴奏出华彩之后,呈示部结束。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动机加入第二主题的要素,由各种管乐器轻快地演奏后,钢琴的律动使乐曲越加激昂。此后,弦乐对第一主题后半部分的乐思予以大幅度的展开,接着是长达87小节的华彩段。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大幅度的变形并紧缩,不久转入降E大调,由弦乐再现第二主题。最后,音乐以强劲之势进入急板,形成华丽的结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4:09:12 | 只看该作者
行板与终曲,作品79(塔内耶夫管弦乐编曲)op79
The Andante and Finale is a composition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that was reworked by Sergei Taneyev from sketches by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for the abandoned latter movements of his single-movement Piano Concerto No. 3 in E-flat, Op. 75.
The core of the music is by Tchaikovsky, but the realisation was by Taneyev, and the decisions on the form, genre and title were jointly made by Taneyev, Tchaikovsky's brother Modest, Alexander Siloti and the publisher Mitrofan Belyayev. It was nevertheless published in 1897 as a work of Tchaikovsky's alone, and even given the posthumous opus number 79 in Tchaikovsky's catalogue.
The Third Piano Concerto and the Andante and Finale are sometimes played together to form a synthetic "complete" concert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4:18:07 | 只看该作者
G大调音乐幻想曲,作品56
Fantasie de Concert in G major, Op.56
分为两首:
1.轮旋曲风 Quasi rondo
2.对比 Contrastes
The Concert Fantasia in G, Op. 56,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was written by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between June and October 1884. It was premiered in Moscow on 6 March [O.S.22 February] 1885, with Sergei Taneyev as soloist and Max Erdmannsdörfer conducting. The Concert Fantasia received many performances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its existence. It then disappeared from the repertoire and lay virtually unperformed for many years, but it has undergone a recent revival.
对比 Contrastes: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琴别院

GMT+8, 2024-4-27 13:15 , Processed in 0.0802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